第(2/3)页 小两口为了早日还清聘礼的钱,又是缩衣节食又是努力在外头接活儿做。 才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这十两银子就已经凑够了。 还清了银子还不够,顾山还想再盖几间大一点的屋子,等以后有孩子了不至于让孩子跟着他们一起挤在这狭小/逼仄的空间里。 原本照他们这样努力的程度,只需四、五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实现这个愿望了。 但是那个时候顾淮安已经出生了,杨惠芸在他三岁时就为他启蒙,发现他聪明伶俐,记忆力超群。 她教他的千字文只说一遍他就记住了,并且很快就能全篇背下来。 因为杨父是教书的,教过的学生没有上百也有几十个,这样的资质在大多数人里也是少有的了。 杨惠芸不免动了些心思。 她同顾山简单的提及过一回,原也没想过能一次成功,没想到顾山想都没想就立即答应了。 原来顾山在镇上寻找活计的时候看见,账房先生一个月最少能有一两银子。 而打短工累死累活一天也不过只有十多二十文。 就是最好的一次也不过是给了三十文,离账房先生还差得远。 顾山便琢磨开了。 正巧这时候杨惠芸提出想送顾淮安去学塾念书,他便顺势应了下来,也是希望儿子以后能比他有出息。 但是这样一来,自家近几年就不能起屋子了。 毕竟光是笔墨纸砚跟先生束脩就已经一年用去了好几两,盖屋子的钱只能慢慢攒。 其实起一个屋子所需的人力不需要费太多的银钱,因为都是村民们帮忙搭建的。 顾山当时是选在秋收后才开始起房子的。 主要也是他考虑到秋收后正是村民们闲的发慌的时候。 地里没什么活了,那个季节去山上又不能弄到些什么回来。 因此大家除了种些简单点的可供过年吃的时蔬,也没别的事情可做,整日里便是聚在一起弄些娱乐做消遣。 顾山在这时候起屋子,乡亲们都有空,也都会过来搭把手帮个忙。 当然也不是白干活的,按照村子里的惯例,只要乡亲们来帮他一天的忙,顾山就要给他们提供一顿的饭食。 所以多得是人愿意来帮忙。 怎么说也是能省一顿饭钱的事,在顾家吃了一这口,回家就能少吃一口,大家心里也都清楚这里头的交换。 如果只算这么些的话,其实起一座屋子花的钱也并不多。 因为主食刚收割完,饭绝对管够,这都是现有的。 第(2/3)页